“智慧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到是在2008年,6年过去了,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到什么水平?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在昨日在高交会举行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各抒己见,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本次论坛由国家信息中心和idg国际数据集团主办,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出席了论坛并发表演讲。今年参会的中外演讲嘉宾及各领域技术专家人数创历史新高,多达600多位,他们共同分享了有关“智慧城市”的不同看法。
今年8月,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会上,杜平透露,目前全国有409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今年的市场规模预计131亿美元。
尽管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共识,但会场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援引了idc的调查数据,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过热”现象。“全球15%的智慧城市在2015年是有机会步入成熟期的,而中国却有47%的城市比例在搞智慧城市,”他说,“过热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李颖表示,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他说,全球市场规模预估在未来大概有40万亿美元,中国也将有4万亿人民币。单志广也援引了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来说明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世界银行认为一个100万人口的智慧城市,会带来2.5倍的经济效益。”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则认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快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的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是有优势的,说不定能赶超欧美国家。”
与此同时,会上多位专家都认为,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仍面临诸如信息孤岛、行政壁垒、技术突破、利益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李颖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非常关键。不仅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实体和建设方案,还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长效的合作机制和商业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改革与发展、环境与发展、资源与发展、民生与发展等社会问题。杜平也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