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周边安全这个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佳木斯市教育系统已经将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成长环境,视作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以这柄“伞”能否独自撑起校园周边如此广阔范围内的安全呢?利用两个月时间我们对市区中小学校园周边进行了明察暗访。
现场:学校门口是摊贩的“财源”
镜头一:5月7日中午,市第五小校门外的人行道上,除了站着成群前来接孩子们的家长和刚放学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流动摊贩,他们在出售凉粉、凉面、棉花糖等小吃。每个摊点旁边,都围着一大群学生。小贩们手忙脚乱,接过钱的手又继续“制作”或递送食物,没有洗手或带卫生手套。
食品卫生专家观点:学校门口有大量的流动摊贩,他们没有任何证照,食品的制作不符合卫生要求,摸了钱的手上沾染细菌,又去摸拿食品,很不卫生。虽然反复整治,但效果不佳。如何监管,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
镜头二:在第五小学门口看到,从学校门口向北是商业繁华区域,一些店铺外摆放有一个电炸炉或电饭煲等制作小吃的“厨具”,“厨具”旁边简单摆放着许多荤菜和素菜,直接裸露在空气里。如鸡腿炸好后,摊主直接捞出来放进普通塑料袋内。电炸炉的食用油反复使用,并未更换过。
食品卫生专家观点:食用油反复使用,就变成了“回油”,其加工的食品就变成了“垃圾食品”,高温下的塑料袋容易产生有毒的“塑化剂”,“垃圾食品”没有任何营养,摊贩赚了钱,孩子们亏了健康。
现场:学校门前每天重复的堵车时段
镜头一:早晨7时10分至35分,市区中山街上长安路到林海路段机动车通行缓慢,因为这个时段正是市第六小学学生上学的集中时间;保卫路和与之交汇的通江街、德祥街上,机动车形成了“井”字型拥堵的场景,原因是送孩子上学的车辆占据了有限的通道。
镜头二:每到放学时候,市区各学校前几乎都会出现一种相同情形:接送孩子的车辆将校门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时间“接送大军”梗阻城市交通,令接送孩子的家长叫苦不迭,也造成一定的事故隐患。位于繁华路段的市第六小学和第二十小学,其中60%以上的学生要由家长接送。通过在学校门口的粗略统计,这支“接送大军”约有小汽车近500辆,这么多的机动车辆在半个小时内集中在校前附近的路段,势必造成塞车。尽管交警在每天的高峰期加大警力对学校门前路段指挥疏导,但仍难以抵挡住这一汹涌而来的巨大车流。家长接送大军几乎成为许多学校交通堵塞的通病,执勤交警只能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
交警部门:对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交警部门责无旁贷,但也需要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配合。建议家长要尽量将接送的机动车停放在离校门口较远的地方,不要在同一时段和路段集中停放,并要服从交警的指挥,共同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市某省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学校门前应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实现学校门前人车分流,以缓解交通压力。
家长们建议:在学校集中的地方,要错开放学时间,不但本校要错开,各校之间也要错开,以便减轻学校周边的交通压力。
在众多涉及校园周边安全的现象中,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成为了焦点。 |